唐崖土司城遺址
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時間:2021/06/19
唐崖土司城遺址 免費編輯 添加義項名
添加義項
唐崖土司城遺址位于咸豐縣尖山鄉(xiāng)東3公里處,是湘鄂川黔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最典型遺址。該遺址始建于元代初期,歷時470余年。鼎盛時期的唐崖"帥府",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弘,占地57.75萬平方米,擁有3街、18巷、36院,建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門、存錢庫、牢房、書院、靶場、左右營房、御花園、萬獸園等設(shè)施。自改土歸流260余年來,雖幾經(jīng)兵燹,又遭"文革"浩劫,但至今街道墻垣仍清晰可辨,部分建筑尚保存完好,是湘、鄂、川、黔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最典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唐崖土司城遺址。司城內(nèi)外,遍布人文景觀,最主要的有石人、石馬、石牌坊等大型石雕,土王墓葬及古墓葬群、夫妻杉、妃子泉等數(shù)十處景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唐崖土司城遺址

外文名
Tangya Tusi Domain
地理位置
咸豐縣唐崖鎮(zhèn)東1公里處
門票價格
目前未收費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
著名景點
土司城
占地面積
74萬平方米
景點級別
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目錄
1簡介
2歷史文化
3兩個人的皇城
4旅游景點
折疊編輯本段簡介
該遺址始建于元代初期,歷時470余年。鼎盛時期的唐崖“帥府”,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弘,占地57.75萬平方米,擁有3街、18巷、36院,
.
.
建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門、存錢庫、牢房、書院、靶場、左右營房、御花園、萬獸園等設(shè)施。自改土歸流260余年來,雖幾經(jīng)兵燹,又遭“文革”浩劫,但至今街道墻垣仍清晰可辨,部分建筑尚保存完好,是湘、鄂、川、黔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最典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唐崖土司城遺址。司城內(nèi)外,遍布人文景觀,最主要的有石人、石馬、石牌坊等大型石雕,土王墓葬及古墓葬群、夫妻杉、妃子泉等數(shù)十處景點唐崖土司城遺址位于咸豐縣,是比較典型的民族遺址。其內(nèi)擁有鼎盛時期的唐崖“帥府”,擁有36院、3街、18巷,另外還擁有衙署、大小衙門、牢房、靶場、御花園、書院、存錢庫以及官言堂等眾多設(shè)施,雖然經(jīng)歷過“文革”浩劫,但是街道墻仍然清晰可見,司城內(nèi)擁有眾多人文景觀,最主要的有石馬、石牌坊、石人等大型的石雕,還有土王墓葬,夫妻杉以及妃子泉等數(shù)十處景點,可以稱得上是最完整的一處唐崖土司城遺址了。唐崖土司城在明啟初年還進行擴建,內(nèi)擁有書院、左右營房、花園、官言堂、帥府、跑馬場、萬獸園等。不僅如此,唐崖土司城內(nèi)外還修建了大填寺堂、玄武廟、桓侯廟等寺院,且現(xiàn)在的土司城遺址內(nèi)保存最為完好的少數(shù)石牌坊了,正面刻有“荊南雄鎮(zhèn)”,反面刻有“楚蜀屏翰”,兩面還鐫有“槐蔭送子”、“哪咤鬧海”、“土王出巡”、“云吞雨霧”、“漁南耕讀”等浮雕圖案,且牌樓的正面還刻有唐崖湖畔,還存有石馬、石倌兩尊。另外,玄武山上還有一對蒼翠挺拔的夫妻杉,相傳為賈鼎宣慰使的夫人親手所栽的。到現(xiàn)在為止兩樹已經(jīng)枝干連理,如同夫妻般恩愛。您趕快到唐崖土司城遺址旅游吧,可以讓您了解到更多關(guān)于土家民俗文化之真諦。。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唐崖土司城始建元至六年(公元1246年),明啟初年(公元1621年)進行擴建,辟3街18巷36院,內(nèi)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共占地1500余畝。在土司城內(nèi)外還修建有大填寺堂、桓侯廟、玄武廟等寺院。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唐崖司?,F(xiàn)在土司城遺城保存最為完發(fā)的石牌坊,是明啟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下面刻首“荊南雄鎮(zhèn)”,反面刻首“楚蜀屏翰”,兩面鐫有“土王出巡”、“漁南耕讀”、“云吞雨霧”、“哪咤鬧海”、
.
.
“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牌樓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倌、石馬各兩尊,石人儀態(tài)莊嚴(yán)肅穆。土司城前臨唐崖河,后傍玄武山,地勢險要,風(fēng)光獨具。特別是玄武山上的一對蒼翠挺拔的夫妻杉,相傳系覃鼎宣慰使的夫人田氏于明天啟年間親手所栽。至今,樹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兩樹枝干連理,并峙而立,如夫妻攜手,恩恩愛愛。土司墓群處于土司城后山一帶,建造別具一格。這里集中地體現(xiàn)了土家民俗文化。唐崖土司是元、明至清初時期鄂西“九溪十八峒”著名土司之一,為咸豐四大土司之最。從元朝至正六年(1346)建立,至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廢止,歷經(jīng)18代,計389年。土司為唐崖覃氏建立并世襲。唐崖覃氏是鐵木真后裔率領(lǐng)的一支蒙古族與當(dāng)?shù)赝林笮杖诤涎葑兌鴣?,是鄂西歷史上民族融合的典型例證。唐崖土司是我國西南民族地區(qū)以武功著稱的土司之一,在巴蜀和荊楚大地形成一定勢力,曾觸及貴州和云南,先后14次被朝廷征調(diào),多次褒獎,賜建土司王城。
十二世土司覃鼎為鼎盛時期。明天啟元至三年(1621 ̄1623),覃鼎率兵征渝城,戰(zhàn)水西,生擒樊龍、樊虎,血戰(zhàn)奢祟明、奢世輝,屢立戰(zhàn)功,升為宣撫使司,行參將事。恩賜皇令四道,賜大坊平西將軍,建石牌坊,授書“荊南雄鎮(zhèn),楚蜀屏翰”八字。天啟七年(1627)覃鼎死,其妻田氏,才智超群,“相夫教子皆以勇著一時”,“尤喜奉佛”,曾率宮妃百余赴四川峨嵋山朝奉,歸來后司城內(nèi)外大興土木,修建寺觀廟宇,使司城規(guī)??涨皦延^。
全盛時期的唐崖土司城,占地1500余畝,有3街18巷36院,建有衙署、官言堂、錢庫、大小衙門、牢房、月臺、書院、跑馬場、靶場、左右營房、御花園、萬獸園。另傳有36箍井、8大寺院。改土歸流后,唐崖土司及一些土官紛紛調(diào)遣,官房無人住守,年久失修,建筑、房屋毀壞嚴(yán)重。至今街道、墻垣清晰可辨,部分建筑、司城輪廓保存完好。
唐崖土司城位于咸豐縣城西北28公里的玄武山麓、唐崖河畔,面背水山,氣勢恢宏,是武陵山區(qū)現(xiàn)存的土家族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遺址。1986年列為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列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錄入《中國名勝辭典》。2005年列為全國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土司城東西長770米,南北寬750米,面積57.75萬平方米,分上、中、下3街,自城東始,從城中部不規(guī)則地穿城而出。街面以砂巖條石,兩側(cè)順街道走向直鋪長條石。巷道上下通連,以石鋪道。四周城墻以石砌墻腳,上為土墻,城墻基寬1米左右,殘墻高1米左右。
石牌坊石牌坊矗立在城中央,雄偉壯觀。明天啟三年當(dāng)朝賜建。前為街道,后為衙院。牌坊以砂石建成仿木結(jié)構(gòu),筒瓦斗拱建筑,飛檐翹角。牌坊臨街正面陰刻“荊南雄鎮(zhèn)”大字牌匾。臨后衙院一面陰刻“楚蜀屏翰”大字牌匾。牌匾上下坊和側(cè)門坊額面浮雕人物圖案,有“土王出巡”、“舜耕南山”、“漁樵耕讀”、“云龍吞霧”等。
衙院建筑已毀,現(xiàn)存柱礎(chǔ)和以平整石板嵌成的地面。以柱礎(chǔ)計算,房屋開間4米,進深6.66米,柱礎(chǔ)間距1.64米,柱礎(chǔ)圓形,直經(jīng)0.47米,高0.15米,柱礎(chǔ)間以薄條石鑲嵌。
石人石馬位于城東臺地的桓侯廟,(亦稱張王廟,1983年毀壞)。俗稱公母二馬,提腿欲行狀,有執(zhí)轡右人各一侍立馬旁。馬以整塊砂石鑿成,奇?zhèn)バ蹓选W髠?cè)石馬高2.38米,長2.8米。馬韁上陰刻“萬歷辛亥歲季夏月四日良旦印官田夫人立”。石人高1.9米,著盔甲、佩劍、抱傘,侍立馬頭旁。右側(cè)石馬高2.08米,長2.8米,馬韁陰刻“萬歷辛亥歲季夏月廿四日良旦峒主覃杰同男覃文仲修立。”石人頭損毀,殘身高1.6米,著盔甲侍立馬旁。1979年省政府撥款新修罩馬亭。
土司墓葬群址東北角高坡上,有并列兩座明代墓葬,一為土司王墓,一為覃鼎夫人田氏墓,占地400平方米。土司王墓墓室4間,石門洞開,內(nèi)無葬物。墓前為“八”字形祭臺,前端各立一小獸,兩側(cè)飾以精雕麒麟,高約1米。田氏夫人墓在土司王墓左側(cè)。碑面中刻“明顯妣誥封武略將軍覃太夫人田氏之墓”,前記“孝男印官覃宗堯記”,后題“皇明崇禎歲庚午季夏吉旦立”。
武略將軍覃鼎墓石砌土堆,長3米,寬2米,高1.2米,墓前立一門柜形石碑,刻“武略將軍覃公諱鼎之墓”,上款“庚午歲季春吉旦”,下款“孝男覃宗堯”。
覃鼎墓南六七米處,有同時期,同型制,同等級的將軍墓5座,多無碑記。另土司城背后玄武山叢林中,存有多座同格局的墓葬群,其中1座為江陵人張云松之墓。
折疊編輯本段兩個人的皇城
沿著山間平坦的砂巖石徑行走,如果沒有人提醒你,這就是三四百年前唐崖土司城的街道,你一定不會想到自己正行走在一座古城池里。左右環(huán)顧,但見青山環(huán)抱,綠水纏繞,農(nóng)舍莊稼,炊煙繚繞,哪有什么城郭的痕跡?然而,這里真真切切就是唐崖土司城的遺址。唐崖土司城距咸豐縣城西北30公里,始建于元末,至今已有663年。曾有一位新華社記者將它描述為“比北京紫禁城還要大的土司王城”,也有學(xué)者把它定位為“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城遺址”。鼎盛時期的唐崖土司城,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弘,占地100余公頃,的確比故宮(紫禁城)的占地面積(72公頃)還大。但用“保存最完好”來介紹唐崖土司城遺址并不妥當(dāng),畢竟當(dāng)年的“三街十八巷”如今只能依稀可辨,而史料上所述的衙署、官言堂、錢庫、書院、跑馬場、靶場、左右營房、御花園、教堂場、牢房、月臺、萬獸園以及8大寺院、36箍井等等,無論如何是找不到一點蹤影的了。盡管如此,只要你到了咸豐縣尖山鄉(xiāng)的唐崖土司城遺址,親手撫摸石人石馬石牌坊,用心瞻仰土王陵墓夫妻杉,這些歷經(jīng)歲月磨礪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至今依然閃爍著清幽的年輪之光,一定會使你流連忘返。作為國務(wù)院核定的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崖土司城遺址的“鎮(zhèn)城之寶”當(dāng)屬皇帝御賜修建并授書的“荊南雄鎮(zhèn)”石牌坊。牌坊高6.8米、寬6.3米,四柱矗立,前后為高兩米多的石鼓護柱,石鼓前有一對石獅。此牌坊系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熹宗皇帝為表彰土王覃鼎率土家軍隊為朝廷征戰(zhàn)立下顯赫戰(zhàn)功而賜予的。有證可查的是:明朝天啟年間,覃鼎率兵先后奉命征討重慶地區(qū)的樊龍、樊虎、奢崇明、奢社輝,皆勝利而歸。明熹宗朱由校因此頒布皇令兩道:敕建平西將軍“帥府”,興建功德牌坊一座,并授書“荊南雄鎮(zhèn),楚蜀屏翰”八個大字以示嘉獎。覃鼎因此成為唐崖土司的一代天驕。在他的統(tǒng)治時期,唐崖土司達到了鼎盛階段。“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雍容華貴,與覃鼎的名字緊緊地連在了一起。細觀石牌坊的正反兩面,可見上面刻有“土王出巡”、“漁樵耕讀”、“云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既體現(xiàn)了中原文化的滲透影響,又保留著土家文化固有的特色,反映出漢文化與巴文化的完美結(jié)合。
土司城遺址的東面,是綠波蕩漾的唐崖河,河畔建有桓侯廟(張飛廟)。實際上,真正的桓侯廟早已坍毀,如今所謂的桓侯廟其實只是1979年由省政府撥款修建的一個“罩馬亭”,但它仍不失為唐崖土司城遺址中的又一精華。桓侯廟本是供奉張飛的地方,當(dāng)?shù)氐陌傩罩两袢杂械酱思腊莸牧?xí)俗(盡管沒有了廟宇,也沒有了張飛的神像),這與當(dāng)?shù)赜凭玫纳i飼養(yǎng)傳統(tǒng)有關(guān)。因張飛的出身系一介屠夫,把他請到唐崖河畔鎮(zhèn)守司城,驅(qū)除豬瘟,保佑畜業(yè)興旺,實在是土王覃鼎的明智之舉。但后來為什么一對石人石馬取代張飛成了桓侯廟的主角,實在讓人有些費猜疑。但可以肯定的是,由土王覃鼎之妻田氏親自策劃打造的這對石人石馬從一開始就進駐了桓侯廟。清咸豐歲貢熊飛在《過唐崖謁張桓侯廟》的詩中寫道:“崖疆已改新周索,石馬如騰古閬州。國士有風(fēng)威不猛,千秋廟貌枕江流。”這里就提到了廟內(nèi)的石馬,也描寫了倒影于唐崖河中的桓侯廟,雖樓宇凄涼,卻不失壯觀。石人石馬如今基本保存完好(只可惜其中一石人的頭已不知去向),相傳是土王覃鼎的妻子田氏為紀(jì)念其夫的卓著戰(zhàn)功而塑造的。石馬系“公母二馬”,肥壯卻不算高大,二馬提腿欲行,左右各有一名執(zhí)轡的石人侍立馬旁。其石馬“儻權(quán)奇,勢如騰驤”;石人“執(zhí)轡其旁,如控馭狀”,栩栩如生,顯示了土家族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為什么要雕刻一對石人石馬來表達對夫君的敬意?為什么要把這對石人石馬安置在張桓侯廟中?答案似乎難以找到,但我們可以想象當(dāng)初的盛況:覃鼎與田氏分別騎坐在這公母二馬之上,那種君臨天下的王者風(fēng)范顯露無遺,難怪當(dāng)?shù)厝艘恢狈Q土王為“土皇帝”。
在如今的唐崖司村,當(dāng)?shù)厝司Q土司城為“皇城”,稱土王的陵墓為“皇墳”。漫步整個土司城遺址,總會有兩個人的身影閃現(xiàn)在這舊址中的每一個角落,他們就是土王覃鼎和他的妻子田氏??梢哉f,現(xiàn)存的唐崖土司城遺址,其實就是這兩個人的“皇城”。
在土司城遺址北面高地上,有一座土王陵墓,是遺址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土王陵墓,堪稱全國土司陵的唯一。這應(yīng)該是覃鼎的陵墓,但卻沒有墓碑說明(唐崖土司的歷代土司王,都沒有在墓碑上刻下姓名)。它的建筑氣勢不凡,全是選用當(dāng)?shù)厣系鹊氖辖ㄔ?,像是一所仿木結(jié)構(gòu)的行宮,帶有雕刻的小格窗、屋檐、筒瓦及可以開合的石門,上面還雕刻著花紋圖案,昭示著墓主人的顯赫地位,也顯示了當(dāng)時土家工匠精湛的工藝水平。
不敢在墓碑上留名,最直接的原因是害怕后人盜墓。據(jù)說覃鼎生前修了48座墓,死后又用了48口一模一樣的棺材,按同一規(guī)模和葬祭儀式,在同一時間出殯,以混淆視聽。然而覃鼎之妻田氏的陵墓卻是立了石碑和牌坊的,石碑上鐫刻著“明顯妣誥封武略將軍覃太夫人田氏之墓”。或許是緣于田氏在唐崖司圣母般的地位,或許是緣于對母親人格魅力的一種自信,覃氏之子毅然將母親的墓碑昭然明示,想必也是為了讓世人膜拜敬奉。
如果說覃鼎的軍功是由功德牌坊來彰顯的,田氏的賢良則是通過世代子民的口碑相傳的。田氏是龍?zhí)栋矒崾沟呐畠?,才智超群,精明能干,乃女中之佼佼者。?dāng)年唐崖覃氏土司與龍?zhí)短锸贤了局g常年為爭奪地盤而兵戎相見。為了平息戰(zhàn)亂,龍?zhí)栋矒崾固岢?ldquo;和親”之策,于是其女田氏作為和平大使,與唐崖宣撫使覃鼎結(jié)為夫婦。土司之間的戰(zhàn)爭也因此偃旗息鼓。
田氏是一位難得的開明女子。在與外界的接觸之中,田氏看到了漢人先進的文化和生產(chǎn)力。一次去峨眉山朝圣的時候,她專門派人在成都等地學(xué)習(xí)當(dāng)?shù)貪h人養(yǎng)豬、種桑、養(yǎng)蠶、刺繡等技術(shù),回來后傳授給當(dāng)?shù)匕傩胀撩瘛L蒲滤疽粠юB(yǎng)豬的傳統(tǒng)就此流傳下來。如今,唐崖司所在地的尖山鄉(xiāng)已是全省聞名的“仔豬第一鄉(xiāng)”。田氏在土司內(nèi)務(wù)管理上,也有其獨到之處。覃鼎去世后,其子宗堯即位,頗行不道,田氏繩之以禮法,并親自主持了一段時間的政務(wù)。在這段時間里,“內(nèi)則地方安謐,外則轉(zhuǎn)輸無乏”。后來,田氏將王位傳給了覃鼎的侄子覃宗禹。這是唐崖土司史上子襲父位的一個例外,它反映了田氏的遠見卓識和公正無私。
.
.
玄武山上,生長著一對蒼翠挺拔的水杉樹,相傳系覃鼎、田氏于明朝天啟年間親手所栽,至今已有380余年。其樹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兩樹枝干連理,如夫妻攜手,相親相愛,因此被后人稱為“夫妻杉”。夫妻杉成了唐崖土司王朝夫榮妻貴的象征,也反映出覃鼎、田氏彼此間的互敬互愛。而在唐崖司村北面有一“妃子泉”,傳說覃鼎的宮妃們常常到此浣洗沐浴。難道覃鼎真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不得而知。我們看到的只有眼前這參天挺拔的夫妻杉,每一陣清風(fēng)掠過,講述的都是一代土司梟雄覃鼎與夫人田氏的忠貞愛情故事。它讓我們相信,覃鼎、田氏這一對土王夫妻有著浪漫而篤深的感情生活。唐崖土司城遺址像一幅陳年的歷史畫面,讓我們感受到的只是幾個蒙太奇式的故事片段,我們只能憑借想象的翅膀去俯瞰唐崖土司鼎盛時期的輝煌。然而唐崖土司的歷史,其實是幾經(jīng)興衰沉浮的:元建制時,功授宣慰使司;明洪武四年,因“過”降為長官司;永樂二年升授宣撫司,并頒授活龍、菖蒲二副司;天啟年間復(fù)為宣慰司;清康熙十八年又降為長官司,直到改土歸流。歷代土司對所轄的土民,“殺人不請旨”,可以任施酷刑??v使覃鼎時期的繁榮,也抹不去百姓土民的痛苦。
唐崖土司城遺址內(nèi)的重要文物雖然都打上了覃鼎、田氏夫婦的烙印,但唐崖土司自元至正六年(1346年)首位土司首領(lǐng)覃啟處送鎮(zhèn)守唐崖始,世襲王位,延續(xù)了18代,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設(shè)咸豐縣時結(jié)束,歷時共389年。道光年間咸豐縣拔貢馮永旭有《唐崖司》一詩,記載了唐崖土司城的沒落:“煙樹蒼茫望里分,當(dāng)年歌鼓寂無聞。惟留廢苑埋芳草,但見空山走白云。古木寒鴉元武寺,斜陽衰柳土司墳。千秋憑吊情何極,況聽哀猿又叫群。”從馮詩中可以看到,改土歸流之后,唐崖土司城便已被廢棄,變成了一座荒城。然而區(qū)區(qū)一個蠻夷土司,它曾經(jīng)擁有的旺盛生命力,與中國封建主流社會所形成的“一國兩制”,是值得注意的政治現(xiàn)象,更是值得思索的文化現(xiàn)象。走進唐崖土司城遺址,不僅可以引發(fā)悠遠的懷古之情,也能沿著三街十八巷的幽幽石徑,走進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另類王朝。
折疊編輯本段旅游景點
夫妻杉
玄武山上的一對蒼翠挺拔的夫妻杉,相傳系覃鼎宣慰使的夫人田氏于明天啟年間親手所栽。至今,樹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兩樹枝干連理,并峙而立,如夫妻攜手,恩恩愛愛。土司墓群處于土司城后山一帶,建造別具一格。這里集中地體現(xiàn)了土家民俗文化。
唐崖土司王城,明清時際鼎盛,號稱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機構(gòu)設(shè)置頗具完整,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門、金庫,牢房、閱臺、書院、靶場、左右營房、箭道、御花園、萬獸園等。田氏夫人由喜奉佛,自朝奉峨嵋山歸來后,在司城內(nèi)建造大寺堂、玄武寺、張飛屆,使司城更為壯觀。
土司城
在山水秀麗的唐崖河西岸玄武山麓,土司城帥府內(nèi),布設(shè)機構(gòu)頗完整,建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門、牢房、閱臺書院、靶場、萬獸園等。唐崖土司曾是尖山、活龍、二仙巖、清坪一帶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土司城內(nèi)有三個主要景點:石牌坊、石人石馬、土司王墓。
石牌坊
是全石仿木結(jié)構(gòu),亭閣式斗拱建筑,飛檐翹角。明朝天啟年間,土王覃鼎奉調(diào)出征,功勛卓著。朝廷賜建的功德牌坊,正面書“荊南雄鎮(zhèn)”,背面書“楚蜀屏翰”,正反面還有“土王巡游”、“漁樵耕讀”、“云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大門上兩角有象鼻對峙,兩側(cè)基石柱各有撐鼓,石柱兩側(cè)配有石獅,典雅莊重,古樸壯觀,至今保存完好。有關(guān)專家認為,在整個武陵土家地區(qū)所存石牌坊中,此牌坊堪稱第一,置于全國所有明代石坊中,也毫不遜色。
添加義項
唐崖土司城遺址位于咸豐縣尖山鄉(xiāng)東3公里處,是湘鄂川黔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最典型遺址。該遺址始建于元代初期,歷時470余年。鼎盛時期的唐崖"帥府",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弘,占地57.75萬平方米,擁有3街、18巷、36院,建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門、存錢庫、牢房、書院、靶場、左右營房、御花園、萬獸園等設(shè)施。自改土歸流260余年來,雖幾經(jīng)兵燹,又遭"文革"浩劫,但至今街道墻垣仍清晰可辨,部分建筑尚保存完好,是湘、鄂、川、黔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最典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唐崖土司城遺址。司城內(nèi)外,遍布人文景觀,最主要的有石人、石馬、石牌坊等大型石雕,土王墓葬及古墓葬群、夫妻杉、妃子泉等數(shù)十處景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唐崖土司城遺址

外文名
Tangya Tusi Domain
地理位置
咸豐縣唐崖鎮(zhèn)東1公里處
門票價格
目前未收費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
著名景點
土司城
占地面積
74萬平方米
景點級別
世界文化遺產(chǎn)
目錄
1簡介
2歷史文化
3兩個人的皇城
4旅游景點
折疊編輯本段簡介
該遺址始建于元代初期,歷時470余年。鼎盛時期的唐崖“帥府”,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弘,占地57.75萬平方米,擁有3街、18巷、36院,
.
.
建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門、存錢庫、牢房、書院、靶場、左右營房、御花園、萬獸園等設(shè)施。自改土歸流260余年來,雖幾經(jīng)兵燹,又遭“文革”浩劫,但至今街道墻垣仍清晰可辨,部分建筑尚保存完好,是湘、鄂、川、黔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最典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唐崖土司城遺址。司城內(nèi)外,遍布人文景觀,最主要的有石人、石馬、石牌坊等大型石雕,土王墓葬及古墓葬群、夫妻杉、妃子泉等數(shù)十處景點唐崖土司城遺址位于咸豐縣,是比較典型的民族遺址。其內(nèi)擁有鼎盛時期的唐崖“帥府”,擁有36院、3街、18巷,另外還擁有衙署、大小衙門、牢房、靶場、御花園、書院、存錢庫以及官言堂等眾多設(shè)施,雖然經(jīng)歷過“文革”浩劫,但是街道墻仍然清晰可見,司城內(nèi)擁有眾多人文景觀,最主要的有石馬、石牌坊、石人等大型的石雕,還有土王墓葬,夫妻杉以及妃子泉等數(shù)十處景點,可以稱得上是最完整的一處唐崖土司城遺址了。唐崖土司城在明啟初年還進行擴建,內(nèi)擁有書院、左右營房、花園、官言堂、帥府、跑馬場、萬獸園等。不僅如此,唐崖土司城內(nèi)外還修建了大填寺堂、玄武廟、桓侯廟等寺院,且現(xiàn)在的土司城遺址內(nèi)保存最為完好的少數(shù)石牌坊了,正面刻有“荊南雄鎮(zhèn)”,反面刻有“楚蜀屏翰”,兩面還鐫有“槐蔭送子”、“哪咤鬧海”、“土王出巡”、“云吞雨霧”、“漁南耕讀”等浮雕圖案,且牌樓的正面還刻有唐崖湖畔,還存有石馬、石倌兩尊。另外,玄武山上還有一對蒼翠挺拔的夫妻杉,相傳為賈鼎宣慰使的夫人親手所栽的。到現(xiàn)在為止兩樹已經(jīng)枝干連理,如同夫妻般恩愛。您趕快到唐崖土司城遺址旅游吧,可以讓您了解到更多關(guān)于土家民俗文化之真諦。。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唐崖土司城始建元至六年(公元1246年),明啟初年(公元1621年)進行擴建,辟3街18巷36院,內(nèi)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共占地1500余畝。在土司城內(nèi)外還修建有大填寺堂、桓侯廟、玄武廟等寺院。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唐崖司?,F(xiàn)在土司城遺城保存最為完發(fā)的石牌坊,是明啟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下面刻首“荊南雄鎮(zhèn)”,反面刻首“楚蜀屏翰”,兩面鐫有“土王出巡”、“漁南耕讀”、“云吞雨霧”、“哪咤鬧海”、
.
.
“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牌樓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倌、石馬各兩尊,石人儀態(tài)莊嚴(yán)肅穆。土司城前臨唐崖河,后傍玄武山,地勢險要,風(fēng)光獨具。特別是玄武山上的一對蒼翠挺拔的夫妻杉,相傳系覃鼎宣慰使的夫人田氏于明天啟年間親手所栽。至今,樹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兩樹枝干連理,并峙而立,如夫妻攜手,恩恩愛愛。土司墓群處于土司城后山一帶,建造別具一格。這里集中地體現(xiàn)了土家民俗文化。唐崖土司是元、明至清初時期鄂西“九溪十八峒”著名土司之一,為咸豐四大土司之最。從元朝至正六年(1346)建立,至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廢止,歷經(jīng)18代,計389年。土司為唐崖覃氏建立并世襲。唐崖覃氏是鐵木真后裔率領(lǐng)的一支蒙古族與當(dāng)?shù)赝林笮杖诤涎葑兌鴣?,是鄂西歷史上民族融合的典型例證。唐崖土司是我國西南民族地區(qū)以武功著稱的土司之一,在巴蜀和荊楚大地形成一定勢力,曾觸及貴州和云南,先后14次被朝廷征調(diào),多次褒獎,賜建土司王城。
十二世土司覃鼎為鼎盛時期。明天啟元至三年(1621 ̄1623),覃鼎率兵征渝城,戰(zhàn)水西,生擒樊龍、樊虎,血戰(zhàn)奢祟明、奢世輝,屢立戰(zhàn)功,升為宣撫使司,行參將事。恩賜皇令四道,賜大坊平西將軍,建石牌坊,授書“荊南雄鎮(zhèn),楚蜀屏翰”八字。天啟七年(1627)覃鼎死,其妻田氏,才智超群,“相夫教子皆以勇著一時”,“尤喜奉佛”,曾率宮妃百余赴四川峨嵋山朝奉,歸來后司城內(nèi)外大興土木,修建寺觀廟宇,使司城規(guī)??涨皦延^。
全盛時期的唐崖土司城,占地1500余畝,有3街18巷36院,建有衙署、官言堂、錢庫、大小衙門、牢房、月臺、書院、跑馬場、靶場、左右營房、御花園、萬獸園。另傳有36箍井、8大寺院。改土歸流后,唐崖土司及一些土官紛紛調(diào)遣,官房無人住守,年久失修,建筑、房屋毀壞嚴(yán)重。至今街道、墻垣清晰可辨,部分建筑、司城輪廓保存完好。
唐崖土司城位于咸豐縣城西北28公里的玄武山麓、唐崖河畔,面背水山,氣勢恢宏,是武陵山區(qū)現(xiàn)存的土家族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遺址。1986年列為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列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收錄入《中國名勝辭典》。2005年列為全國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土司城東西長770米,南北寬750米,面積57.75萬平方米,分上、中、下3街,自城東始,從城中部不規(guī)則地穿城而出。街面以砂巖條石,兩側(cè)順街道走向直鋪長條石。巷道上下通連,以石鋪道。四周城墻以石砌墻腳,上為土墻,城墻基寬1米左右,殘墻高1米左右。
石牌坊石牌坊矗立在城中央,雄偉壯觀。明天啟三年當(dāng)朝賜建。前為街道,后為衙院。牌坊以砂石建成仿木結(jié)構(gòu),筒瓦斗拱建筑,飛檐翹角。牌坊臨街正面陰刻“荊南雄鎮(zhèn)”大字牌匾。臨后衙院一面陰刻“楚蜀屏翰”大字牌匾。牌匾上下坊和側(cè)門坊額面浮雕人物圖案,有“土王出巡”、“舜耕南山”、“漁樵耕讀”、“云龍吞霧”等。
衙院建筑已毀,現(xiàn)存柱礎(chǔ)和以平整石板嵌成的地面。以柱礎(chǔ)計算,房屋開間4米,進深6.66米,柱礎(chǔ)間距1.64米,柱礎(chǔ)圓形,直經(jīng)0.47米,高0.15米,柱礎(chǔ)間以薄條石鑲嵌。
石人石馬位于城東臺地的桓侯廟,(亦稱張王廟,1983年毀壞)。俗稱公母二馬,提腿欲行狀,有執(zhí)轡右人各一侍立馬旁。馬以整塊砂石鑿成,奇?zhèn)バ蹓选W髠?cè)石馬高2.38米,長2.8米。馬韁上陰刻“萬歷辛亥歲季夏月四日良旦印官田夫人立”。石人高1.9米,著盔甲、佩劍、抱傘,侍立馬頭旁。右側(cè)石馬高2.08米,長2.8米,馬韁陰刻“萬歷辛亥歲季夏月廿四日良旦峒主覃杰同男覃文仲修立。”石人頭損毀,殘身高1.6米,著盔甲侍立馬旁。1979年省政府撥款新修罩馬亭。
土司墓葬群址東北角高坡上,有并列兩座明代墓葬,一為土司王墓,一為覃鼎夫人田氏墓,占地400平方米。土司王墓墓室4間,石門洞開,內(nèi)無葬物。墓前為“八”字形祭臺,前端各立一小獸,兩側(cè)飾以精雕麒麟,高約1米。田氏夫人墓在土司王墓左側(cè)。碑面中刻“明顯妣誥封武略將軍覃太夫人田氏之墓”,前記“孝男印官覃宗堯記”,后題“皇明崇禎歲庚午季夏吉旦立”。
武略將軍覃鼎墓石砌土堆,長3米,寬2米,高1.2米,墓前立一門柜形石碑,刻“武略將軍覃公諱鼎之墓”,上款“庚午歲季春吉旦”,下款“孝男覃宗堯”。
覃鼎墓南六七米處,有同時期,同型制,同等級的將軍墓5座,多無碑記。另土司城背后玄武山叢林中,存有多座同格局的墓葬群,其中1座為江陵人張云松之墓。
折疊編輯本段兩個人的皇城
沿著山間平坦的砂巖石徑行走,如果沒有人提醒你,這就是三四百年前唐崖土司城的街道,你一定不會想到自己正行走在一座古城池里。左右環(huán)顧,但見青山環(huán)抱,綠水纏繞,農(nóng)舍莊稼,炊煙繚繞,哪有什么城郭的痕跡?然而,這里真真切切就是唐崖土司城的遺址。唐崖土司城距咸豐縣城西北30公里,始建于元末,至今已有663年。曾有一位新華社記者將它描述為“比北京紫禁城還要大的土司王城”,也有學(xué)者把它定位為“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城遺址”。鼎盛時期的唐崖土司城,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弘,占地100余公頃,的確比故宮(紫禁城)的占地面積(72公頃)還大。但用“保存最完好”來介紹唐崖土司城遺址并不妥當(dāng),畢竟當(dāng)年的“三街十八巷”如今只能依稀可辨,而史料上所述的衙署、官言堂、錢庫、書院、跑馬場、靶場、左右營房、御花園、教堂場、牢房、月臺、萬獸園以及8大寺院、36箍井等等,無論如何是找不到一點蹤影的了。盡管如此,只要你到了咸豐縣尖山鄉(xiāng)的唐崖土司城遺址,親手撫摸石人石馬石牌坊,用心瞻仰土王陵墓夫妻杉,這些歷經(jīng)歲月磨礪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至今依然閃爍著清幽的年輪之光,一定會使你流連忘返。作為國務(wù)院核定的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崖土司城遺址的“鎮(zhèn)城之寶”當(dāng)屬皇帝御賜修建并授書的“荊南雄鎮(zhèn)”石牌坊。牌坊高6.8米、寬6.3米,四柱矗立,前后為高兩米多的石鼓護柱,石鼓前有一對石獅。此牌坊系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熹宗皇帝為表彰土王覃鼎率土家軍隊為朝廷征戰(zhàn)立下顯赫戰(zhàn)功而賜予的。有證可查的是:明朝天啟年間,覃鼎率兵先后奉命征討重慶地區(qū)的樊龍、樊虎、奢崇明、奢社輝,皆勝利而歸。明熹宗朱由校因此頒布皇令兩道:敕建平西將軍“帥府”,興建功德牌坊一座,并授書“荊南雄鎮(zhèn),楚蜀屏翰”八個大字以示嘉獎。覃鼎因此成為唐崖土司的一代天驕。在他的統(tǒng)治時期,唐崖土司達到了鼎盛階段。“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雍容華貴,與覃鼎的名字緊緊地連在了一起。細觀石牌坊的正反兩面,可見上面刻有“土王出巡”、“漁樵耕讀”、“云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既體現(xiàn)了中原文化的滲透影響,又保留著土家文化固有的特色,反映出漢文化與巴文化的完美結(jié)合。
土司城遺址的東面,是綠波蕩漾的唐崖河,河畔建有桓侯廟(張飛廟)。實際上,真正的桓侯廟早已坍毀,如今所謂的桓侯廟其實只是1979年由省政府撥款修建的一個“罩馬亭”,但它仍不失為唐崖土司城遺址中的又一精華。桓侯廟本是供奉張飛的地方,當(dāng)?shù)氐陌傩罩两袢杂械酱思腊莸牧?xí)俗(盡管沒有了廟宇,也沒有了張飛的神像),這與當(dāng)?shù)赜凭玫纳i飼養(yǎng)傳統(tǒng)有關(guān)。因張飛的出身系一介屠夫,把他請到唐崖河畔鎮(zhèn)守司城,驅(qū)除豬瘟,保佑畜業(yè)興旺,實在是土王覃鼎的明智之舉。但后來為什么一對石人石馬取代張飛成了桓侯廟的主角,實在讓人有些費猜疑。但可以肯定的是,由土王覃鼎之妻田氏親自策劃打造的這對石人石馬從一開始就進駐了桓侯廟。清咸豐歲貢熊飛在《過唐崖謁張桓侯廟》的詩中寫道:“崖疆已改新周索,石馬如騰古閬州。國士有風(fēng)威不猛,千秋廟貌枕江流。”這里就提到了廟內(nèi)的石馬,也描寫了倒影于唐崖河中的桓侯廟,雖樓宇凄涼,卻不失壯觀。石人石馬如今基本保存完好(只可惜其中一石人的頭已不知去向),相傳是土王覃鼎的妻子田氏為紀(jì)念其夫的卓著戰(zhàn)功而塑造的。石馬系“公母二馬”,肥壯卻不算高大,二馬提腿欲行,左右各有一名執(zhí)轡的石人侍立馬旁。其石馬“儻權(quán)奇,勢如騰驤”;石人“執(zhí)轡其旁,如控馭狀”,栩栩如生,顯示了土家族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為什么要雕刻一對石人石馬來表達對夫君的敬意?為什么要把這對石人石馬安置在張桓侯廟中?答案似乎難以找到,但我們可以想象當(dāng)初的盛況:覃鼎與田氏分別騎坐在這公母二馬之上,那種君臨天下的王者風(fēng)范顯露無遺,難怪當(dāng)?shù)厝艘恢狈Q土王為“土皇帝”。
在如今的唐崖司村,當(dāng)?shù)厝司Q土司城為“皇城”,稱土王的陵墓為“皇墳”。漫步整個土司城遺址,總會有兩個人的身影閃現(xiàn)在這舊址中的每一個角落,他們就是土王覃鼎和他的妻子田氏??梢哉f,現(xiàn)存的唐崖土司城遺址,其實就是這兩個人的“皇城”。
在土司城遺址北面高地上,有一座土王陵墓,是遺址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土王陵墓,堪稱全國土司陵的唯一。這應(yīng)該是覃鼎的陵墓,但卻沒有墓碑說明(唐崖土司的歷代土司王,都沒有在墓碑上刻下姓名)。它的建筑氣勢不凡,全是選用當(dāng)?shù)厣系鹊氖辖ㄔ?,像是一所仿木結(jié)構(gòu)的行宮,帶有雕刻的小格窗、屋檐、筒瓦及可以開合的石門,上面還雕刻著花紋圖案,昭示著墓主人的顯赫地位,也顯示了當(dāng)時土家工匠精湛的工藝水平。
不敢在墓碑上留名,最直接的原因是害怕后人盜墓。據(jù)說覃鼎生前修了48座墓,死后又用了48口一模一樣的棺材,按同一規(guī)模和葬祭儀式,在同一時間出殯,以混淆視聽。然而覃鼎之妻田氏的陵墓卻是立了石碑和牌坊的,石碑上鐫刻著“明顯妣誥封武略將軍覃太夫人田氏之墓”。或許是緣于田氏在唐崖司圣母般的地位,或許是緣于對母親人格魅力的一種自信,覃氏之子毅然將母親的墓碑昭然明示,想必也是為了讓世人膜拜敬奉。
如果說覃鼎的軍功是由功德牌坊來彰顯的,田氏的賢良則是通過世代子民的口碑相傳的。田氏是龍?zhí)栋矒崾沟呐畠?,才智超群,精明能干,乃女中之佼佼者。?dāng)年唐崖覃氏土司與龍?zhí)短锸贤了局g常年為爭奪地盤而兵戎相見。為了平息戰(zhàn)亂,龍?zhí)栋矒崾固岢?ldquo;和親”之策,于是其女田氏作為和平大使,與唐崖宣撫使覃鼎結(jié)為夫婦。土司之間的戰(zhàn)爭也因此偃旗息鼓。
田氏是一位難得的開明女子。在與外界的接觸之中,田氏看到了漢人先進的文化和生產(chǎn)力。一次去峨眉山朝圣的時候,她專門派人在成都等地學(xué)習(xí)當(dāng)?shù)貪h人養(yǎng)豬、種桑、養(yǎng)蠶、刺繡等技術(shù),回來后傳授給當(dāng)?shù)匕傩胀撩瘛L蒲滤疽粠юB(yǎng)豬的傳統(tǒng)就此流傳下來。如今,唐崖司所在地的尖山鄉(xiāng)已是全省聞名的“仔豬第一鄉(xiāng)”。田氏在土司內(nèi)務(wù)管理上,也有其獨到之處。覃鼎去世后,其子宗堯即位,頗行不道,田氏繩之以禮法,并親自主持了一段時間的政務(wù)。在這段時間里,“內(nèi)則地方安謐,外則轉(zhuǎn)輸無乏”。后來,田氏將王位傳給了覃鼎的侄子覃宗禹。這是唐崖土司史上子襲父位的一個例外,它反映了田氏的遠見卓識和公正無私。
.
.
玄武山上,生長著一對蒼翠挺拔的水杉樹,相傳系覃鼎、田氏于明朝天啟年間親手所栽,至今已有380余年。其樹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兩樹枝干連理,如夫妻攜手,相親相愛,因此被后人稱為“夫妻杉”。夫妻杉成了唐崖土司王朝夫榮妻貴的象征,也反映出覃鼎、田氏彼此間的互敬互愛。而在唐崖司村北面有一“妃子泉”,傳說覃鼎的宮妃們常常到此浣洗沐浴。難道覃鼎真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不得而知。我們看到的只有眼前這參天挺拔的夫妻杉,每一陣清風(fēng)掠過,講述的都是一代土司梟雄覃鼎與夫人田氏的忠貞愛情故事。它讓我們相信,覃鼎、田氏這一對土王夫妻有著浪漫而篤深的感情生活。唐崖土司城遺址像一幅陳年的歷史畫面,讓我們感受到的只是幾個蒙太奇式的故事片段,我們只能憑借想象的翅膀去俯瞰唐崖土司鼎盛時期的輝煌。然而唐崖土司的歷史,其實是幾經(jīng)興衰沉浮的:元建制時,功授宣慰使司;明洪武四年,因“過”降為長官司;永樂二年升授宣撫司,并頒授活龍、菖蒲二副司;天啟年間復(fù)為宣慰司;清康熙十八年又降為長官司,直到改土歸流。歷代土司對所轄的土民,“殺人不請旨”,可以任施酷刑??v使覃鼎時期的繁榮,也抹不去百姓土民的痛苦。
唐崖土司城遺址內(nèi)的重要文物雖然都打上了覃鼎、田氏夫婦的烙印,但唐崖土司自元至正六年(1346年)首位土司首領(lǐng)覃啟處送鎮(zhèn)守唐崖始,世襲王位,延續(xù)了18代,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設(shè)咸豐縣時結(jié)束,歷時共389年。道光年間咸豐縣拔貢馮永旭有《唐崖司》一詩,記載了唐崖土司城的沒落:“煙樹蒼茫望里分,當(dāng)年歌鼓寂無聞。惟留廢苑埋芳草,但見空山走白云。古木寒鴉元武寺,斜陽衰柳土司墳。千秋憑吊情何極,況聽哀猿又叫群。”從馮詩中可以看到,改土歸流之后,唐崖土司城便已被廢棄,變成了一座荒城。然而區(qū)區(qū)一個蠻夷土司,它曾經(jīng)擁有的旺盛生命力,與中國封建主流社會所形成的“一國兩制”,是值得注意的政治現(xiàn)象,更是值得思索的文化現(xiàn)象。走進唐崖土司城遺址,不僅可以引發(fā)悠遠的懷古之情,也能沿著三街十八巷的幽幽石徑,走進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另類王朝。
折疊編輯本段旅游景點
夫妻杉
玄武山上的一對蒼翠挺拔的夫妻杉,相傳系覃鼎宣慰使的夫人田氏于明天啟年間親手所栽。至今,樹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兩樹枝干連理,并峙而立,如夫妻攜手,恩恩愛愛。土司墓群處于土司城后山一帶,建造別具一格。這里集中地體現(xiàn)了土家民俗文化。
唐崖土司王城,明清時際鼎盛,號稱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機構(gòu)設(shè)置頗具完整,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門、金庫,牢房、閱臺、書院、靶場、左右營房、箭道、御花園、萬獸園等。田氏夫人由喜奉佛,自朝奉峨嵋山歸來后,在司城內(nèi)建造大寺堂、玄武寺、張飛屆,使司城更為壯觀。
土司城
在山水秀麗的唐崖河西岸玄武山麓,土司城帥府內(nèi),布設(shè)機構(gòu)頗完整,建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門、牢房、閱臺書院、靶場、萬獸園等。唐崖土司曾是尖山、活龍、二仙巖、清坪一帶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土司城內(nèi)有三個主要景點:石牌坊、石人石馬、土司王墓。
石牌坊
是全石仿木結(jié)構(gòu),亭閣式斗拱建筑,飛檐翹角。明朝天啟年間,土王覃鼎奉調(diào)出征,功勛卓著。朝廷賜建的功德牌坊,正面書“荊南雄鎮(zhèn)”,背面書“楚蜀屏翰”,正反面還有“土王巡游”、“漁樵耕讀”、“云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大門上兩角有象鼻對峙,兩側(cè)基石柱各有撐鼓,石柱兩側(cè)配有石獅,典雅莊重,古樸壯觀,至今保存完好。有關(guān)專家認為,在整個武陵土家地區(qū)所存石牌坊中,此牌坊堪稱第一,置于全國所有明代石坊中,也毫不遜色。
上一篇:雙王城鹽業(yè)遺址群
下一篇:土司遺址